健康科普
艾滋病日
世界艾滋病日是每年的12月1日,由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年设立,旨在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,并号召全球人民共同行动,支持艾滋病防治及反歧视方面的工作。
2023年12月1日是第36个“世界艾滋病日”。今年我国“世界艾滋病日”宣传主题为“凝聚社会力量,合力共抗艾滋”,强调艾滋病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,全社会要共同参与,共同抗击艾滋病。
今天,我们一起来了解关于艾滋病的基础知识,共同预防,维护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。
艾滋病的前世今生
1981年6月5日,在美国疾控中心(CDC)发布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周报(MMWR)中,首次报道了多名既往健康的男同性恋者患有肺孢子菌肺炎和(或)卡波西肉瘤(一种恶性肿瘤),奇怪的是这些疾病在美国几乎只发生在免疫受损的人群中,在既往健康的人身上发生是很不寻常的。
1982年在欧洲诊断出相同的免疫缺陷病,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(CDC)首次将其命名为“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”,即艾滋病。[1]
我国第一例艾滋病病例于1985年6月发现,为来华旅游的美籍阿根廷人。也是从1985年起,艾滋病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传播,引起了世界各地的关注和担忧[2]。
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(HIV)引起的传染病,主要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。艾滋病至今仍然是一个重大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,截至2022年底,估计全球有3900万名艾滋病毒感染者,2022年与艾滋病毒相关的死亡人数超过60万。[3]

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?
HIV可以通过血液、精液、乳汁和阴道分泌物等体液传播,通常是通过性接触、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途径感染。
虽然大多数人对艾滋病毒都是易感的,但是每个人感染的风险却不尽相同。例如:在性传播过程中,一个人是否面临感染的风险与多种因素有关,包括性伴侣的数量、性伴侣的安全程度、性行为的方式、安全套的使用情况以及是否患有性病等。
此外,日常生活中的接触不会传染艾滋病毒,研究显示,艾滋病毒离开人体后很容易失活。因此,与HIV感染者进行拥抱、交谈、礼节性亲吻,以及共同进餐、使用公共厕所和浴室、办公用品和场所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行为,都不会导致感染艾滋病毒。

艾滋病如何防治?
虽然到目前为止,艾滋病没有根治的方法,也没有防止HIV感染的疫苗问世。但艾滋病是可防可控的。
01 从传播源头进行预防
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:性接触传播、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。
因此,避免与艾滋病毒感染者进行无保护的性行为是重要的保护措施。此外,不要共享针头或其他刺入性工具,避免接触感染者的血液或其他体液。
但是,和艾滋病患者握手、交谈、同桌吃饭、共用个人物品等日常行为通常不会使人感染HIV[3]。
02 加强个人防护
正确使用避孕套是预防性接触传播艾滋病毒的有效方法。此外,应避免与陌生人进行无保护的性行为;减少性伴侣的数量;与伴侣保持忠诚和互相尊重的关系。此外,不要使用非法药物或共用注射器,以避免通过血液传播HIV。
03 发生高危行为后及时就医
近期有过高危性行为、到不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有创医疗操作、被不明针头刺伤等有HIV暴露风险情况的人员,建议马上就医,在专业医生评估和指导下,于72小时内尽早使用HIV阻断药物,以及了解在何时需要进行HIV检测。HIV检测可以及早发现是否有HIV感染,有助于更早地开始抗病毒治疗。抗病毒治疗需终身服药,虽然治疗不能治愈HIV感染,但是这有助于降低感染其他疾病风险,使患者过上正常生活,并有可能获得预期寿命[3]。

参考文献:
[1] 张文康主编.中国抗“艾”之路-亲历者说(一)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.2015.
[1] https://ncaids.chinacdc.cn/zxzx/zxzx/202011/t20201130_222996.htm
[2]https://www.who.int/zh/newsroom/factsheets/detail/hiv-aids
上一篇:没有了